今年56岁的维修电工李书乾,在瓦房店轴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许多人还知道他有个绰号:“创新大王”。
“搞项目创新,光有奉献精神还不够,还得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技术本领才行。”李书乾时常这样说。
1980年,李书乾从部队退伍来到瓦轴集团,一晃过去了28年。记得刚进厂时,仅有初中文化的李书乾,面对工作上的技术难题,不免有点晕头转向。迷惘过后,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打那时起,李书乾就立志当一名有创新能力的工人。那些年,他如饥似渴地补充知识,钻研技术,踊跃报名参加企业举办的各类学习班,不仅补习完了高中的全部课程,还向更高深的电气知识领域探索。通过系统学习哈工大编著的《电工学》和《PLC编程与工业控制网络应用》以及《热处理可控气氛电炉设计》等专业书籍,几年下来,伴随学习不断深入,他写下51本、约60万字的读书笔记,为日后进行技术革新打下坚实基础。
学以致用,一直是这位普通工人的信条。这些年来,李书乾把学到的知识用到对机器设备的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创新成果。其中,李书乾花费两年多时间,运用微电子技术发明的“电炉运行节拍控制器”,不仅有效监督了工艺执行情况,促进淬火质量的提高,同时也监督了设备运行情况,为预检预修及时地提供可靠信息。然而,当初在研制“电炉运行节拍控制器”时,李书乾却付出了不少心血。为整理出电炉运行节拍的准确数据,需要每6分钟就记录一次,为此,李书乾一连两天三夜不回家,坐在生产联线旁,认真记录,连盹都不敢打。饿了,吃几口方便面;困了,用冷水冲冲头……获得准确的数据后,他又定期跟踪生产过程,千百次反复验证、校对各项数据,就这样,两年来他没休息过一个星期天。
这项发明一经推出,不仅实现了对电炉运行节拍实施动态跟踪监控记录,也有效地避免了自动生产联线运行节拍的错误动作,一下子把设备运行效率提高了70%。
之后,李书乾发明创新一发不可收。数年下来,李书乾共实施技术革新、改造和自主创新项目170余项,累计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1700多万元;其中,有3项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现代工人不应只是体能型的,还要是智能型的。瓦轴为我们提供这样好的平台,让广大工人参与创新之中,并且还给了我们如此高的荣誉。”已经是瓦轴职工大学客座教师的李书乾日前深有感触地说。
因为业绩突出,“创新大王”李书乾曾获“全国技术能手”等诸多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