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公里长的公铁立交桥拔地而起,犹如一条弯弯的扁担,把普兰店市瓦窝镇和瓦房店市区东西挑起。站在桥上举目北眺:瓦窝镇内的宽阔柏油路上车水马龙,高大的厂房接首衔尾,向东北延伸,闻名国内外的大连冶金轴承有限公司蔚为壮观,显示了一种震撼的魅力;回首南顾:瓦窝工业园区里,厂房林立栉比,生机勃勃,像一颗璀璨的明珠……这就是“中国工业轴承第一镇”给人的第一印象。
工业园:轴承产业的“联合舰队”
威远轴承,华冶轴承,冶矿轴承,金立轴承……一个又一个轴承厂的牌子闪现而过。“这儿怎么这么多轴承厂啊?”记者惊异了。司机笑道:“我们瓦窝工业园,轴承厂近百家!”噢,难怪人称瓦窝是全国第一工业轴承镇呢。
统计资料显示:去年,瓦窝镇工农业的总产值26亿元,工业占25亿,而轴承工业就占了24个亿。显然,轴承工业现已擎起了一片天。
然而,你可曾知道:以前,地处山区的瓦窝,出名的是苹果,而不是轴承。那时,水果生产是当地的主导产业。由于苹果市场的激烈竞争,果农面临着新的困惑。随着大冶轴的迅速崛起,瓦窝镇党委和政府清楚地认识到:瓦窝要想富,必须走工业强镇之路。他们认真地分析了当地独具特色的两大优势。首先是区位优势,瓦窝接壤瓦房店,毗邻瓦轴集团,有利于接受城市产业的转移。其次是产业优势,日趋壮大的大冶轴,其产品、知名度、竞争力都具备了做大做强的条件,也引来了一些轴承加工和配套企业来这里安家落户。于是他们决定:依托优势,乘势而上,建工业园,让轴承“滚动”起来。
特别是“十五”计划后,瓦窝镇进一步确立了建“工业强镇”的理念,坚定了“建设工业园区”的路子,普兰店市委市政府也将瓦窝工业区的发展规划纳入到“十一五规划”中来,将其定位为轴承工业中心镇,并作为一大重点,提上了工作日程。瓦窝开始了新一轮的大发展。
要想大发展,基础设施得先行。从2003年起,镇里投资300万元,完成了全长10公里的城镇应急供水工程主管道铺设工程。又投资600万元,完成了电信、电业、有线电视“三线”改造和地下工程。为大冶轴筹备上市和争取国家驰名商标做了相关服务工作。今年在王家铁西工业区主要抓了12家企业的厂房扩建和设备投入,推进了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在新开发的田曲工业区,征地800亩,完成了道路规划设计和工程招投标及路基施工,完成了工业新区7公里供电线路规划设计和立项工作,工程即将施工。到目前,园区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了15亿元。
良禽择木而栖,有了好的基础设施作为园区发展的硬环境,还要有招商引资作为其发展的软环境。近年来,瓦窝采用以商招商、以情招商的办法,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使企业安心入驻,达到了招商、安商、富商的效果。在为企业办理土地、建房手续,解决建设中的困难,协调金融部门搞好贷款等诸多方面,为企业提供了最大的便利。更重要的是近两年帮助企业争取大连市政策扶持资金1000多万元。赢得了企业的信任,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加盟。如今园区拥有企业达93家,还有7家企业正在洽谈,即将入驻。
瓦窝工业园发展如火如荼,推动了这个镇的经济快速发展。今年上半年,瓦窝镇财政收入达921万元,占全年计划1800万元的52%;内资完成2.2亿元,占全年计划4亿元的55%;外资完成96.5万美元,占全年计划170万美元的57%;目前,完成规模工业37家。
一位来自浙江的经销商感慨地对记者说:“这里的轴承不仅是全国名牌产品,而且,各种配件在这个园区都可以买到。我走南闯北,在全国还没看到有一个这样的镇办轴承工业园!”是啊,瓦窝工业园俨然是一个工业轴承的“联合舰队”,这里的企业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形成了企业产业链,达到了规模聚集效应;去年,普兰店市委市政府又把它纳入重点扶持的五大工业园区中……这一切,为瓦窝打造“中国工业轴承第一镇”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大冶轴:瓦窝轴承产业中的“母舰”
如果说瓦窝工业园是一个工业轴承的“联合舰队”,那么,大连冶金轴承集团公司就是“母舰”。
大冶轴占地77万平方米,现有轴承制造区50多万平方米,下属四个子公司,厂区内设有自己的铁路专用线,去年,实现销售收入6.2亿元,拥有职工2760人。年产3000多个型号的轴承和轴承附件150万套,是国家冶金、石油、化工、煤炭、重型矿山机械、港口机械等行业的配套产品。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印度、南非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冶轴的产品缘何具有这般的魅力呢?说来不足为怪。他们生产的“DYZV”牌轴承在产品精度、可靠性、寿命等方面性能指标已达到同类产品先进水平。率先被评为冶金部名牌产品、国家“中化驰名品牌”,辽宁省和大连市名牌产品,在2001年,还入围了“全国十佳质量过硬品牌”。
过硬的产品来自于过硬的企业。多年来,大冶轴公司获得的荣誉令人刮目相看。2003年,在“中国机械500强”中,大冶轴成功进入中国轴承10强之列。2004年,又荣获“辽宁省最佳诚信企业”称号。2005年,荣获“2005中国品牌年度大奖”。2006年,获得“中国AAA级信用企业”称号。1998年3月,大冶轴一次性通过了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2003年10月,再次通过ISO9001-2000版的认证,成为“全国煤炭行业机电设备定点生产企业”、中国石油一级供应网络成员单位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配件中心成员单位……荣誉背后是大冶轴的实力,它的综合经济效益在全国轴承行业名列前茅。现在,大冶轴正筹备上市,商务部已经审批完毕,正在整理证券投资的有关事宜。
这样的大冶轴,显现出了它独有的优势。每年1亿元的利税,让大冶轴无可争议地当上了活跃当地经济的领头羊,也为瓦窝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效益——推动“农民就业工业化”的进程。在大冶轴的辐射和带动下,近万名农民走上了就业之路。下一步,瓦窝的工业园区准备再招1000人。眼下,各公司的老总已经将这项工作提到了日程上来。
大冶轴的发展也拉动了瓦窝镇的城镇化。从2003年起,镇里就开始对小城镇进行全面的规划和建设,大冶轴垫资5000多万元,拆迁5家企业,重新建设布局合理的高标准厂房;拆迁民宅136户,完成了1.3万平方米农民和职工住宅楼建设工程,有的回迁新楼,有的搬进统一规划的农民新区。长4公里、宽26米的中心路展现了小城镇的风貌,这段总投资1200万元的建设工程,大冶轴就无偿投入了350万元。
采访中,当地百姓道出了心声:“没有大冶轴的崛起,就没有瓦窝工业园;没有工业园,就没有瓦窝镇今天的大发展。”
看前景:2010年的全省百强镇
“到2010年,我们瓦窝镇力争跻身于全省百强镇的行列,并争取夺得一个好的名次。”瓦窝镇党委书记郐万章底气十足地说。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敢揽瓷器活”。郐书记的底气来自于瓦窝镇眼下发展的态势。记者从他案头的《瓦窝镇十一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发展目标》中了解到:以大冶轴的上市为契机,到2010年,瓦窝工业园区年产值将从现在的25亿元增长到50亿元。镇区面积将拓展到2.5平方公里,镇区人口达到1万人,把瓦窝建成一座功能健全、名副其实的现代化轴承工业中心镇。到2020年,园区工业产值再翻一番,达到百亿。到那时,瓦窝的园区就不单单是工业轴承园区,而是一个多工业发展的园区,使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乡村城市化的目标得以实现,让瓦窝镇与瓦房店市区接轨,形成与瓦房店的城市一体化。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十一五”开局之年,志存高远的瓦窝人就着力实施了四大工程。扩大工业园,加快工业发展步伐。瓦窝镇现在的工业区共2平方公里,其中,轴承工业园分三部分:大冶轴工业区、王家铁西工业区和新开发的田曲工业区。争取到2020年,把工业园区扩大到4平方公里。扩大工业园区的关键是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因此,如何让它再上新台阶,使之成为一个百年企业,成为瓦窝镇党委政府的一个重要课题。眼下,重点帮助大冶轴完成引进人才、规范管理制度、筹备上市资料等工作,使大冶轴早日上市。此外,加大力度推进另两个工业区的建设,在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同时,已着手实施给排水、绿化和工业设施更新等工程。
培育“旗舰”,增强产业集群的实力。产业集群要具有竞争力,立于不败之地,光有大冶轴这个龙头企业做“母舰”是不够的,还需要众多的骨干企业、重点企业做“驱逐舰”、“护卫舰”、“巡洋舰”来支撑“联合舰队”。为此,瓦窝镇在通过招商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培育各类“旗舰”的同时,还下气力把现有的企业做大做强。做大做强企业,融资是关键。镇党委和政府将做好企业与金融部门的协调、接洽工作,并充分挖掘企业的自身潜能,提高其融资能力,让那些中小企业在产业上有拓展,在“联合舰队”中有地位,在市场上有份额,进而为打造“中国工业轴承第一镇”起到支撑作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瓦窝镇新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中国工业轴承第一镇”的框架已形成。我们有理由相信,瓦窝人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质量推进,把轴承滚动起来,滚出一片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