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轴承:股改关前眼望“再嫁”

    今年9月,随着顾雏军被拘、“格林柯尔神话”破灭,一度闹得沸沸扬扬的格林柯尔收购襄阳轴承(000678)国有股股权的事也戛然而止。 

  “前段时间听说厂子又要卖给美国的公司了。重组弄了几多年,翻来覆去,真不知道何时是一个了结。”10月24日,当记者来到坐落在湖北省襄樊市的襄阳轴承厂区时,该厂一位职工无奈地对记者这样说。
  “目前,有关公司股权转让的具体事项,仍由襄樊市政府在处理,我们只知道有几家公司有意向收购,市政府正在进行相关的审查,但好像对这几家公司并不满意。”襄阳轴承董秘廖永高欲言又止。
  从2000年到2005年,从中青创业到万向集团,再到格林柯尔,当地政府、襄阳轴承、收购方一直忙得团团转。现在,襄阳轴承的重组未见进展,而上市公司必经的股权分置改革在即,股改与重组相互牵连,成为襄阳轴承必须迈过的两道坎儿。

  从“天王”到“烂摊子”

  湖北襄樊,以汉水为界,南为襄城,北为樊城。襄阳轴承厂地处襄城的“古隆中”地区,顺着襄城檀溪路向西,能见到“襄轴文化娱乐中心”的大楼,而这座楼向西、向南很大的一片地方,都属于襄阳轴承。里面厂区、办公区、医院、食堂、商店、家属楼等一应俱全,被当地人称为“城中城”。
  听说记者是从外地来的,一位在路边擦车的老师傅热心地介绍起来:“我们厂子可算得上是老国企了,我在厂子里工作了三十多年。上个世纪60年代末,为了配合十堰二汽的生产,在万山这里建了我们襄阳轴承厂。当时轴承界的‘四大天王’,就是指哈(哈尔滨)瓦(瓦房店)洛(洛阳)襄(襄阳)。我们厂率先研制出国产化的轿车关键轴承,业绩相当好。1997年上市时,效益也还不错。”谈起当年,老人眼里闪烁着光芒。
  2000年,即襄阳轴承上市三年后,公司开始出现亏损。2000年至2002年连续三年巨亏,公司一度被暂停上市,几乎落入破产的境地。有知情者透露,襄轴之所以连年亏损,与公司管理混乱、资产外流有关,再加上原董事长张德炳等高管贪污腐败,使襄轴从当初轴承界的“四大天王”之一,变成了一个高负债、低收益的烂摊子。
  公司董秘廖永高表示,目前公司流动资金非常紧缺,政府的钱要还,银行贷款要还,如果仅靠公司自身运作来做大做强,非常难。今年三季度报告显示,襄阳轴承每股收益0.077元,每股净资产2.581元,调整后的每股净资产2.173元,净资产收益率为2.97%,而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只有610万元。

  裁员改制求得一线生机

  “2003年底,厂子实施了工龄买断的改制,解决了很多遗留问题和难题。其实,那时不管是谁来接手,厂子都会逐渐好起来。就算不是顾雏军,马雏军、朱雏军来了,也都一样。”襄阳轴承一位职工说起当初“顾老板”来襄樊接手襄轴的情景,做出了上述判断。
  当记者一早来到襄阳轴承工厂的大门口,被保安挡在了门外:“没有出入证一律不准进厂。”戒备森严,与几年前迥然不同。一个多钟头后,记者几经周折得以进入厂区,恰逢十点钟工人下班。一位下班的师傅告诉记者:“我们是早班,7点上班,10点下班回家吃饭;中班是12点上班,下午4点下班。大部分分厂都是晚上上夜班,主要是厂里为了节约成本,实行‘抢电’,避开用电高峰。虽然时间是乱点,晚班非常苦,但是多少有钱拿,总比在家闲着强。”
  在襄轴集团与格林柯尔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后,顾雏军向襄阳轴承派驻了总经理和财务总监。董秘廖永高认为,总经理殷敬民非常能干。但他也承认,殷敬民对公司的影响在于他个人的能力,而格林柯尔并没对襄阳轴承给予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同样,襄阳轴承的其他人士也认为,公司经营有起色是自身努力的结果。
  一位熟悉襄阳轴承的业内人士指出,襄轴从去年到现在,业绩出现好转主要原因在于裁员改制,全厂职工从八千人一下子降到二千人,仅每年的费用就节省了几千万元,工人工资也相应提高一些。
  廖永高说:“襄阳轴承恢复上市,靠的是非主营业务的支撑。今年前三个季度,公司进行了产品结构调整,加强成本控制,针对目前主机配套的载重车轴承需求萎缩,公司加大了毛利率较高的维修市场轴承产品的销售力度。今年7月份,我们还新招了200个大学生,重点用于拓展销售渠道。”
  一位在襄轴工作了二十多年的职工告诉记者:“今年三四月份忙得团团转,那时格林柯尔还没有‘出事’。‘出事’之后,厂里生产也还可以。”他认为,如果没有这些公司来收购重组,也许厂子里的改制还要等若干年;如果不是外来的公司重组工厂,由本地人来做,也是做不成的。”他还说:“现在厂里正式职工不到两千人,比从前八千多人干的活还多。改制其实对我们这些能够返聘上岗的人来说,是一件好事,一方面能拿到一些工龄买断费,而且可以重新上岗,工资也比以前多了一些。”
  如今,襄阳轴承厂区里一排排高大的厂房看上去还具备大厂的规模,然而,厂内陈旧的机器设备又折射出一家老国企逝去的辉煌和现存的无奈。

  卖股与股改孰先孰后?

  在记者到达襄樊的第二天,一大早,襄阳轴承的董事长、董秘和襄樊市国资委的一行人马就赶去了武汉。据了解,他们此行正是去湖北省证监局汇报股权转让的相关事宜。
  “有关工厂卖给美国公司的传言是不真实的。目前,政府相关部门正在寻找合作伙伴,专门成立了专家组研究这个问题。眼下已经有多家公司正在报名,估计在年底之前股权转让会有结果。”襄樊市政府一位负责襄阳轴承股权转让事宜的官员,在电话里向记者表示。
  2003年4月,万向集团准备收购襄轴股权时,竞争者其实非常少,后来,半路杀出的顾雏军是以出价高的优势得以进入襄轴。
  按照常理,如果襄阳轴承是一个“好壳”,那么,在其迅速脱离格林柯尔后,对其他有意收购襄轴股权的公司来说,正是机会。然而,如今的股权转让进展慢得有些出人意料。
  “现在,股权分置改革是悬在头顶的利剑,势在必行。”襄阳轴承一位高管无奈地向记者表示,“对于襄轴而言,摆在面前的是必须完成股改后,才有资格去谈股权转让的事。”
  襄樊市政府一位知情的官员却说:“让襄阳轴承大股东襄轴集团拿出股改的对价,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政府不可能做‘倒贴钱’的买卖。”
  以此看来,股权分置改革无疑为襄阳轴承的股权转让增添了难度,将来的收购方必须把股改与重组放在一起考虑。
  据知情人士透露,2003年底,襄阳轴承裁员改制资金包括遣散职工的补偿金等2亿多元,均由大股东襄轴集团解决,不足部分襄樊市政府帮助筹措,而历史遗留的对职工个人近1亿元的负债,也悉数转移至襄轴集团。襄樊市一位机关干部说,这笔钱从某种意义上讲应该是地方政府转让股权的价格底线,一旦低于这个底线,地方政府就得做“赔本买卖”了。
  无疑,襄阳轴承股权收购价格在襄樊市国资管理部门和收购方的博弈中最为关键。对地方政府而言,一方面希望找到一个资金实力雄厚、又有相关行业背景的大公司,害怕那些“资本玩家”把公司掏空了就走人;另一方面,那些有实力的大企业往往不愿意出高价,甚至连当初市政府为改制掏的钱也不肯付。这位人士说:“如果这次参加收购的公司很少,收购价格将很难提起来。”
  近日,湖北省产权交易中心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事实上,在股权转让中,想要找一个实力雄厚又具有行业背景的大企业,非常难。正如去年双环科技重组,一开始也有七八家境内外公司相中了双环科技,并有意重组双环集团。然而,到最后竞标时,仅有一家公司(深圳友缘)参加,其余公司都不了了之。在寻找外来投资者的过程中,仅有热闹是不够的,最终有实力又愿意出钱的公司往往很少。”
  另据了解,就在襄阳轴承脱离格林柯尔后不久,襄樊市政府曾经有意将襄轴的国有股股权在湖北省产权交易中心挂牌,公开竞拍,但这一方案未能得到监管部门的批准。

  期待新的买家出现

  “我们工人都知道国企改制、重组是迟早的事,可是我们厂子这几年就像嫁不出去的‘老姑娘’,谈婚论嫁好几次了,结果都不了了之。”襄阳轴承一位职工对记者感慨道。他说:“前后三次股权转让,从较早的中青创业到万向集团,再到前些时间的格林柯尔,虽然我们工人知道的内情不多,但摆在眼前的是,几经折腾,也没给厂子带来什么好处。”
  五年前的10月18日,襄轴集团与中青创业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拟以每股4.18元的价格将所持有的3511万股襄阳轴承国有法人股股权(占公司总股本的25%)全部转让给中青创业集团有限公司,转让总金额近1.5亿元。转让完成后,中青创业将成为襄阳轴承第一大股东。当时,有分析人士认为,中青创业集团主营计算机软件硬件、生物制药和高新材料等,显然与襄阳轴承的业务不搭界,有偏重资本运作而轻实业整合的嫌疑。
  就在半个月后,襄阳轴承发布公告称,襄轴集团转让襄阳轴承国有股股权涉及到股份公司有关管理体制变更问题,其中包括企业全民职工管理关系与安置、企业稳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明确。因此,湖北省财政厅建议省政府在有关工作的决策和处理意见不明确的情况下,暂缓批准此项股权转让事宜。
  2000年12月,襄阳轴承再次公告称,省政府原则同意以上的股权转让。而到了2001年6月,襄阳轴承披露,受客观因素制约,此次国有股权转让进程缓慢,襄轴集团与中青创业已达成协议,终止了股权转让。
  之后,襄樊市政府重新为襄阳轴承找婆家,此次物色到的是万向集团。2003年4月,万向方面几次派人对襄轴的资产和经营状况进行详细的摸底和考察。万向集团作为国内最大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厂商,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垄断地位,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也比较高;而襄阳轴承虽然历史负担沉重,经营业绩欠佳,但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市场情况还不错。双方结合,不仅可以实现产品互补,延伸万向集团的产业链条,也有利于内部资源的整合与配置。
  然而,这桩“婚事”由于双方在人员、有效资产和成本等问题上不能达成共识,万向集团最终放弃了收购。
  紧接着,顾雏军的格林柯尔登场了。从2004年3月15日万向宣告退出,到这一年的4月8日,襄轴集团与格林柯尔签订了《股权转让合同》,不过短短的三周时间。有分析人士指出,作为资本运作高手,顾雏军很会选择出手的时机:万向集团和襄樊市政府长达一年的收购谈判,为后来的顾雏军搭好了一个非常现成的收购平台。用这位人士的话说就是:“能给万向的条件都给格林柯尔了,格林柯尔得到的是一枚挤掉了全部水分的干果。”
  然而,顾雏军“东窗事发”,襄阳轴承的股权转让搁浅。襄阳轴承现在只得再次等待买家的出现。
  走进襄阳轴承的大门,是一条笔直的道路,路两边是厂房。记者一路上走过去,看到工人或在翻新路面,或在给厂房大门、设备刷油漆。当记者上前询问原因时,一位正在刷漆的工人头也不抬地说:“估计又是有人要来买厂子了,要我们把面子做好看一点。”
  下一次,谁将登台? 
  
    热闹是别人的

  走进襄阳轴承工厂的大门,一条笔直的大路通向厂内。透过两旁整齐的厂房,我们依稀还能捕捉到一些当年老国企的影子。
  现在的襄阳轴承虽然摘掉了ST的帽子,但主营业务长期停滞不前,仍然挣扎在亏损的边缘。经历了改制阵痛的襄阳轴承,如今依然面临偿还上亿元的银行贷款、现金流严重不足、主营毛利率下降的窘境。
  然而,就这样一个困难重重的公司,却一直被笼罩在股权转让的热闹之中,身不由己,无法自拔。
  据知情人士回忆,当初,顾雏军来到襄阳轴承的时候,当地政府派人专程去襄樊火车站用鲜花和期望盛情迎接,场面弄得热闹无比。随后,格林柯尔和襄樊市政府就股权转让交易在襄樊市南湖宾馆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44岁的顾雏军宣称:“与我们近年来进入的其他企业相比,襄轴的转制接口是做得最彻底的。”同时,时任襄阳轴承董事长的周霁亦表示:“顾雏军先生远大的志向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了我们。”
  但是,最后的结局却让人们大跌眼镜,神话人物顾雏军并没有给襄阳轴承创造任何复苏的奇迹,反而把自己送进了监狱。
  有分析人士调侃说,参与襄阳轴承股权转让的顾雏军虽然进了监狱,而当地政府是最大的输家:垫了钱,又丢了面子,还落得个“眼光不准”的名声。当然,这个调侃只是一家之言,未免过于偏激,但是襄阳轴承股权转让的事件本身,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思考空间。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几场热闹的股权转让接力赛?拨开那些风光与热闹,我们需要看到热闹背后隐藏着什么?在上市公司国有股权转让中,什么是最重要的东西?
  无论是中青创业、万向集团与格林柯尔的相继收购,还是鲁冠球与顾雏军的狭路相逢,以及政府有关部门对于“下一步收购有多家公司报名争抢”的描述,这一切似乎都与襄阳轴承没有关系。这些年,襄阳轴承的业绩并没有完全好起来,哪怕是改制裁员之后。那些看似热闹、风光的场面,其实不属于襄阳轴承。
  如果襄阳轴承的经营今后仍无起色,接下来的被收购重组依然会发生,“热闹”或许会依旧,但热闹过后,投资者等来的,不应该只是一场空。 
  
    襄阳轴承股权转让大事记  
 
  2000年10月 襄轴集团与中青创业集团有限公司签订《股权转让协议》,拟将所持襄阳轴承全部国有法人股转让给中青创业。
  2001年6月 襄轴集团与中青创业终止股权转让。
  2003年4月 万向集团派人进入公司考察。
  2004年3月 万向宣告退出襄阳轴承股权收购。
  2004年4月 襄轴集团与格林柯尔签订《股权转让合同》,将其持有的襄阳轴承大部分国有法人股转让给格林柯尔。
  2005年8月1日 轴承集团致函格林柯尔,要求协商解除《股份转让合同书》。
  2005年9月2日 襄轴集团根据中国证监会意见,与格林柯尔终止了股份转让。

Copyright © 2022.恩梯必传动设备(苏州)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