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精密轴承公司调控中寻得良机
近日,浙江常山精密轴承(集团)公司技改项目---投资5300万元、年产500万套汽车轴承的全自动生产线的厂房建设已完工。该项目年底投产后,“精密”年产轴承能力可达2500万套。“精密”的投资信心折射出常山轴承产业“钱”途光明。
今年上半年,常山17家规模轴承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6385万元,同比增长37.9%,累计利润1627万元,同比增长64.9%。业内人士分析,在宏观调控和要素制约面前,常山轴承没有被困住,反而成为发展机遇,关键在于其已形成自己的特色竞争优势。
常山轴承出口比例超过70%,可以统筹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东边不亮西边亮”。6月份,美国德纳公司派出7人专家小组,对“精密”进行考察。“精密”的主要客户是克莱斯勒、伊藤(音译)等国际知名企业。“他们选择“精密”,原因只有一个,‘精密’有世界顶尖的产品质量保证体系。”总经理杨旭京介绍,“精密”已相继完成了ISO9000、QS9000等质量保证体系认证,7月份又通过了全球汽车制造商的质量保证体系认证。稳定的国外客户和订单为“精密”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各种质量保证体系提高了圆锥轴承产品的附加值,扩大了“精密”的利润空间。“精密”今年产值可达1.4—1.5亿元,赢利比去年有较大幅度增长。
与此同时,常山轴承的另一个龙头企业——浙江四通轴承(集团)公司则牢牢盯住海外市场,把60%以上的产品出口到中东、巴西和美国等地,以国外市场收益弥补了国内市场的疲软,保持了企业产销两旺的发展势头。
常山轴承走的是紧密的分工协作路子,规模效应和产业集群优势明显。现有的49家轴承企业,构成了“宝塔型”结构:处于塔尖的是“精密”、“四通”等龙头企业,其余轴承企业为塔基,它们分工完成车、磨、锻等生产环节,为龙头企业提供半成品。专业人士分析,这种结构具有很强的市场“抗震”能力:出现钢材、燃料等原材料价格波动,震荡由多个生产环节吸收,形成群体抗力共同分担;倒逼从“塔尖”到“塔基”的各个企业节能降耗、挖潜创新,降低生产成本;产业高度集聚,材料采购与运输成本最低。去年以来,在轴承原材料钢材价格涨幅高达每吨1000多元,轴承终端产品价格变动微小的情况下,常山轴承整个行业却表现出投资增加、产值增加和效益提高的发展态势。
统计数据显示,“四通”上半年的产值达到了9994.5万元,超过去年同期1000多万元。“四通”有关负责人说,“四通”有20多家配套企业,相当于在外有20多个生产车间,如果单靠“四通”本身力量来扩张,资金、人才等都有很大的压力。通过分工协作,“四通”本身集中全力提升热处理等关键环节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经营,又在短期内完成了整体生产规模的扩张。今年前6个月,“四通”取得的利润与去年同期持平,主要靠增加产能,发挥规模效应。